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行業,中國電梯業受到外資各種“蠶食”措施影響,原有的八大國企電梯品牌全軍覆沒,外資品牌壟斷的市場份額曾經高達95%以上。近年來,一批民族電梯企業苦練內功,絕地反擊,出現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電梯勁旅競爭的主戰場,中國電梯業目前面臨行業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應利用國家政策支持、資本市場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贏得更多市場。
外資品牌超強壟斷 自主品牌借力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鑒于當時我國資金和技術雙重匱乏的情況,國家決定引進外資,電梯業成為我國最早引進外資的行業。自1980年起,天津電梯廠、上海電梯廠、沈陽電梯廠等國內較大的電梯企業,全部與美國奧的斯、瑞士迅達、日本三菱等外資品牌合資合作,外資或合資品牌由此全面進入我國市場。
外資品牌在初期進入的時候,確實有其自身的技術、品牌優勢和在我國所享有的稅收優惠等超國民待遇,迅速壟斷了國內市場,在合資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民族品牌的發展。但外資品牌的進入對于促進我國電梯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業的發展。比如在整機生產企業中,外資品牌的技術與管理理念讓民族品牌提速發展;在電梯配套件企業中,從為外資品牌配套的過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機和配套技術的全面發展,使得電梯自主品牌全面發展。
業內人士也認為,電梯行業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進入壁壘。整機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業技術眾多,對產品設計和制造、機電集成技術以及產品的售后安裝維保的要求高。進入電梯行業特別是整機制造領域,對產品開發、設計、管理和安裝維保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都較高,需要一定時間的技術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進入該行業的技術和人才壁壘。
同時,電梯作為終端消費品,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明顯。品牌往往成為人們在選擇電梯產品時的重要考慮因素,電梯生產企業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獲得市場的認可,也必須經過市場一定時間的不斷檢驗。
中國成為全球電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電梯市場
近年來,我國電梯的出口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35%以上,電梯行業也逐步成為國內比較重要的行業。中國電梯協會預測,未來五年內我國垂直電梯和扶梯市場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將分別占整個全球市場的1/2和1/3,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全球最大的電梯市場,年產值超千億元,電梯市場可謂前景廣闊。
2008年,我國電梯產量超過21萬臺,年增幅超過20%,產量超過了全世界電梯年產量的50%。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特種設備的強制報廢制度也為我國電梯改造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按國外電梯使用壽命慣例,一般日本系列電梯設計壽命為15年,歐美電梯設計壽命為25年,中國電梯的保有量已經超過100萬臺,專家預計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裝電梯的市場容量將保持在12萬臺以上。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和房地產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機場、大型商場等城市建設投入的增加,電梯市場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長。目前市場份額中,外資品牌占國內電梯市場的75%左右的份額,民族自主品牌約占25%的市場份額。但我國民族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在資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業的發展還任重道遠。